高科實中競圖動畫
本案因應南台灣科技廊帶留才、育才及攬才之目標,提供幼兒園至高中多階段綜合型學校,以綜合型態與資源共享之實驗學校,配合2030雙語政策,提供兼具教育及文化交流之多元價值體系之學習環境,為提供教育發展之創新與內容,將設置多元高品質之校園環境,以打造國際化、科技化、多元化、並注重本土化與社區化之校園,同時落實校園人權教育及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」(簡稱:CRPD) 精神,營造互助、共好之共融友善環境。高科實中坐落於科技園區核心,不僅肩負育才留才的重任,更是橋頭地區的社區中心。校園設計聚焦雙語教育、永續發展,促進教育與環境的深度融合,為學生提供與世界接軌的成長舞台,同時保留小孩子玩耍的真性情。
環境教育與生態綠地的共享
學習的核心不在於學習來自於外部的、已加工過的資訊,而在於孩子和環境之間的互動,在一個高樓林立、充滿人文、社區營造意識及大樹林立的舊糖廠的基地中,我們認為新校園應該是一座「社區生態的體驗校園」讓學生在與自然互動中探索永續發展的知識,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。
開放式教室空間
隨著教育的變革與探索,學習空間需要適應新的教學法與教育科技而發生變化。社交空間變得越來越重要,充分利用非正式學習空間,讓學校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學習的場所。這需要學校空間擁有一個很重要的屬性:「開放」、「彈性」。「處處是教室」,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,而是隨處皆可發生。可移動牆體將分割的資源轉化為共享使用,實現資源從靜態等待到主動推送,為師生提供最大化的學習便捷。寬敞的走廊既是通道,也是靈活的學習空間,讓孩子們能輕鬆穿梭於室內與室外,開展多元化的學習活動。「處處是博物館」,當學校設施成為課程的一部分時,各種建築材料、家具、時鐘、燈具、文化標識,甚至色彩運用,都轉化為學生探究學習的「活」教材。這種設計讓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,使校園成為充滿探索與實踐的真實學習基地。「處處是舞台」,寬敞多樣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華與創意的舞台,從畫展、書展到演出與比賽,創造多元機會。引導孩子將「胡寫亂畫」化為門窗上的創作,鼓勵用色彩與畫筆表達自我,讓校園成為激發想像的場域。
社區的學習及教育中心
社區的學習及教育中心以開放式設計融入橋頭地區,通過公共空間與社區資源共享,建立學校與社區的緊密連結。學校擁有圖書館、演藝廳、運動場與綠帶,提供多元功能,成為居民活動、文化交流及休憩的中心。這些設施不僅滿足教育需求,還為地區注入新活力,增強社區凝聚力,促進身心健康與社會互動。
綠色校園與永續設計
綠色校園與永續設計融入自然採光、導風板與遮陽系統,打造低能耗的智慧學習環境。校園內規劃綠化屋頂、生態池與雨水回收系統,不僅降低環境負荷,還提供豐富的環境教育機會。這座校園將成為永續發展的典範,結合教育與環保,為下一代塑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。
建築師
趙建銘
設計部副理
董敏慧
專案經理
蔣譯德
專案主任
郭世暘
專案副主任
石鎮源
專案副主任
岳思齊
專案設計師
詹子彤
專案設計師
蘇禾豐
景觀專案設計師
黃盟峰
景觀專案設計師
鄭如閔
設計師
林佳霖
設計師
許家淇
設計師
蔡紫穎
數位組主任
姜耀順